首页 > 科技新闻 与小鱼小虾相伴65年的科学大师

与小鱼小虾相伴65年的科学大师

网文内容

与小鱼小虾相伴65年的科学大师

刘瑞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供图

  梅贻琦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国已故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就是海洋生物领域的“大师”。在海洋科学界,处处在续耕刘瑞玉开辟的学术净土,人人传颂着刘瑞玉留下的科学精神。

  今年,是刘瑞玉101周岁诞辰。他就像不灭的灯塔、精神的航标,扎根在每位海洋科学家的心中。

  赶潮终生 鞠躬尽瘁

  推开刘瑞玉曾经的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417房间,地上、桌子上、椅子上,以及办公室靠墙处的沙发上,都堆满了各种书籍。刘瑞玉曾在这里伏案写作、敲打键盘,完成了200余篇论文、21部专著。

  1950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年轻的刘瑞玉响应号召,踏上了海洋科学研究这片热土。

  1952年,在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的倡导和建议下,刘瑞玉和发育生物学家吴尚懃开启了中国对虾生活史和人工育苗研究,首次搞清了中国对虾的产卵习性和生活史。这项研究推动了中国对虾人工育苗和水产增养殖农牧化的发展。

  在刘瑞玉的指导下,1981年,我国实现了对虾工厂化育苗的批量生产,促成了以养殖对虾为中心的中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创下中国对虾养殖产量、出口量、育苗量3个世界第一。这一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刘瑞玉在对虾领域展开研究的同时,我国首艘海洋科考船“金星”号服役,但缺少专业的底栖生物研究人才。根据国家需要,刘瑞玉多次主持参加海洋科学调查。

  作为中国海洋生物分类学的拓荒者,刘瑞玉全面了解了中国近海的虾类、蔓足类、糠虾类、口足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发现了40多个新种和3个新属,填补了我国糠虾类、蔓足类的研究空白。

  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评估与保护研究贯穿了刘瑞玉的科研生涯。除了负责《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编撰之外,他还为海洋生物上“户口”、编“传记”,联合全国专家编著了《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记载全部46门22629种海洋生物的名称和分布,真实反映了中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现状,摸清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家底。北至渤海、南至海南岛,刘瑞玉的研究足迹遍布中国海沿岸,他的著作被誉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从甲壳动物、底栖生物到海岸带和海洋资源调查,再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刘瑞玉对科学领域的每一次探索都是为了国家需要和人民福祉,在每个领域都做到了极致。刘瑞玉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等 30余项奖励。其中,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授予刘瑞玉“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代表甲壳动物学研究的最高荣誉,也是终身成就奖,刘瑞玉成为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科学家。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刘瑞玉还曾多次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和交流,为提高我国海洋生物学研究水平以及在国际科学合作与交流中的地位作出重大贡献。

  老骥伏枥 清风峻节

  近年来,由于海洋基础学科项目、经费调整,海洋生物分类学人才出现断档,原来的技术人员已退休,而新一代年轻人却没有培养起来。刘瑞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刘瑞玉对后学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年轻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李超伦回忆说:“每当被邀请参加年轻人的论文答辩,刘老就会非常开心。他会告诉对方,提前一周给他看论文。一篇150页的论文,密密麻麻都是他修改的痕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任所长孙松至今还为一件事惭愧不已。有一次,他要代表中方作国际学术报告,提前就海洋甲壳动物和底栖生物的有关问题请教刘瑞玉。第二天,他就拿到了刘瑞玉亲自做好的幻灯片。在得知刘瑞玉为了这个文件工作到凌晨3点多,孙松非常感慨:“当时他已85岁,老先生对待学术的态度和认真的劲头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沙忠利也深受刘瑞玉的影响。刘瑞玉曾提醒他,对待科研应该戒骄戒躁,将研究做深入、角度更全面;要有大局观,不能局限于一个物种,应该考虑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我逐渐成长进步、有了一定积累和科研基础之时,再回顾刘先生的教诲,更能体会到他的远见卓识。”沙忠利说。

关于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