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新闻 短视频上瘾,是文化体力不足的警报

短视频上瘾,是文化体力不足的警报

  短视频又被“锤”。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发起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8成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刷短视频,且受访者年龄段越低,刷短视频兴趣越高;近7成受访者感到自己过度刷短视频。

  短视频沉迷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不过,相比短视频作为新事物异军突起时的大众恐慌和忧虑,现在人们谈起短视频沉迷,可能更多的是麻木和无可奈何。人们当然知道长时间沉迷短视频所带来的隐性和显性的伤害,但奈何无法成功戒断。

  在一些关于短视频沉迷的解释中,短视频更接近于一种“魔弹”,而短视频用户则更像是毫无招架之力的“木头人”,被“魔弹”击中,然后应声倒下。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15秒时长加上具有代入感的音乐就让人“上头”,算法推荐机制下更是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行为,以至于忘记时间。

  但很多人刷短视频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结束一天的工作,终于可以放松休闲,但理想中的读书或者看电影这些文化活动,怎么也无法调动足够的心力资源来进行,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打开短视频。不是不想看书、不知看书的重要性,而是当前的“低电量”只能刷短视频。种种状态,是不是也不像“魔弹”下的木头人那么被动?

  这种状态被形象地描述为文化体力不足。所谓文化体力,是相对于生理体力来说的,是指没有体力参与较为深度的文化、艺术等活动。文化体力不足,不足以支撑严肃而深度的文化活动,而不怎么需要动脑动心的短视频就成为了那个理想中的“平替”。只是,可能适得其反,刷短视频不仅不会缓解文化体力不足的焦虑,反而会在懊悔中进一步加剧焦虑,加速消耗文化体力及其“存储性能”。

  所以,追问短视频沉迷,或许也该关口前移,试着求问:文化体力怎么就不足了?或者换种问法:如何保住自己的文化体力?工作模式和状态一时难以改变,不少人就在下班后的8小时花起了心思。这段时间,不少年轻人涌入老年学校或夜校,下班之后去学插画绘画,这种让个人生活更松弛的选择,激发起了人们的探索欲和对生活的热情,获得一丝对抗无常或者倦怠的能量。在笔者看来,这就是一种对文化体力的唤醒和保护。而随着文化体力恢复到更高的水位,或许就有更多的定力对抗“奶头乐”的诱惑和吸引,并进入到严肃而深度的精神文化活动中去。

  这也启发我们,对于个体来说,不论是注意力还是心力,其实都是有限度的,所以随时开启“精心”模式实有必要。如何量入为出,如何精打细算,如何让每一分心力都产生应有的价值,可能是我们一辈子都要面对的命题。也只有直面这个问题,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文化体力保护之道,才不会一直面临“xxx沉迷”的拷问和焦虑。毕竟,“杀时间”的神器总在变换,且从不空缺。

关于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